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幫助中心 | 站內地圖 |
關鍵詞: 畜牧 高效養豬 農業科學院 縣市畜牧獸醫局 種畜禽飼料獸藥
合肥聯成

新聞中心

您當前位置:合肥聯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豬市分析 >> 瀏覽文章

非洲豬瘟加速養殖產業升級 豬價或面臨拐點

2019/3/11 14:38:11 本站原創 新畜牧網 【字體: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吳立話農業牛股”,作者吳立、劉哲銘、魏振亞。原標題為“深度解析非洲豬瘟對生豬養殖產業有哪些長遠影響?”。本文觀點不代表智通財經觀點。

  核心觀點

  1、對養殖個體的影響?技術、管理壁壘大幅提升!

  養殖龍頭企業的防控經驗顯示,無法適應現代工業化養殖模式的傳統養殖戶將最先被產業所淘汰。若非洲豬瘟常態化,即使是具備一定實力的中小養殖場,其管理能力及執行力也將面臨嚴峻考驗。未來的生豬養殖產業不僅需要資本的大量投入,而且更是需求大幅提升防疫技術服務、養殖管理水平等。

  2、對養殖區域布局的影響?“南豬北養”趨勢的暫緩!

  1)“南豬北養”趨勢下的產銷分離模式不利于疫情防控,甚至將加劇疫情的擴散。目前,政策已經有所轉向,預計銷區從原先的一刀切式環保關停轉向滿足環保要求的前提下鼓勵發展,并通過區域聯防聯控來保證區域間供求平衡。2)北方尤其是東北地區養殖規;鸩较鄬^晚,產業疫病防控抵御經驗有所欠缺,生物安全體系上的漏洞在這次非洲豬瘟疫情下充分暴露。

  3、對養殖模式影響如何?模式需要全面升級!

  1)養殖模式上,不論是“公司+農戶”還是自繁自養,都需要通過封閉化及分散化養殖降低疫情感染風險。一方面,公司需要將合作農戶納入整體疫病防控體系,通過不斷提高合作農戶的規模來降低管理成本和出現管理疏漏概率。另一方面,自繁自養的大規模養殖場,需要適度降低自己一體化養殖場規模,降低人流、物流、車流頻率,降低感染風險。2)管理水平上,非瘟防控是持久戰,不僅需要強化一線員工激勵,將防控體系長期堅持下去,還需要通過改進養殖場設計、加強信息化、智能化設備的應用等措施,實現查缺補漏。由此將帶來產業技術、管理水平的全面升級。

  4、對豬周期影響如何?豬價漲幅更高,持續時間更長!

  2006年的藍耳病疫情帶來豬價最高漲幅(191%)以及長達22個月的持續上漲。本輪豬瘟疫情由于國內養殖密度更大,且缺乏相關疫苗及獸藥,影響大概率將超過2006年那一輪周期。我們預計,本輪周期中,上漲周期將持續2-3年,豬價高點有望達到25元/公斤,部分地區甚至有可能超30元/公斤。

  5、對產業結構影響如何?加速集中度提升,剩者為王!

  防疫技術、管理壁壘的提高將會加速行業集中度提升。關注哪些企業能夠成為“剩者”:1)養殖模式:“公司+農戶”在疫情防控上相對優于自繁自養。2)生產基地相對分散。3)種豬存欄規模及布局:后備種群規模越大的企業,越有能力及時補充因非洲豬瘟疫情帶來的生產能力損害。4)資金實力及融資能力:資金實力是企業生存的根本,也是企業在疫情的沖擊之下能否浴火重生的最后依仗。

  6、豬價行情演繹到哪一步?

  豬價周期位置上,我們認為當前豬價大周期拐點已經到來!行業比較來看,生豬行業低規;瘞淼母哂咴鲩L意味著行業估值理應高于傳統周期行業。在16-18年鋼鐵、煤炭周期行情中,周期高點對應的盈利高點估值均在11倍以上。而當前,溫氏股份(300498)、牧原股份(002714)、正邦科技(002157)和天邦股份(002124)的市值對應2020年業績,PE分別約8倍、8倍、4倍和4倍,估值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風險提示:疫病風險;豬價不達預期風險;政策風險;

  1.非洲豬瘟常態化,產業迎新挑戰

  1.1.非洲豬瘟在國內蔓延

  從2018年8月3日,國內發現首例非洲豬瘟起,非洲豬瘟在國內快速擴散。截至2019年3月7日,中國大陸地區出新疆、西藏、海南以外其他省份,已累計通報發生113起非洲豬瘟疫情。

  從國內外的非洲豬瘟疫情的傳播經驗來看,非洲豬瘟有兩大特點,一是主要發生在疫病防控能力低下的中小養殖場。二是主要通過車輛人員接觸及飼喂泔水傳播。

  首先,疫情分布上,根據相關研究,俄羅斯工廠化養殖模式下的出欄規模占比約61%,發生的疫情數僅為16%,而家庭庭院式養殖的出欄規模占比有34%,但疫情數量占比高達63.2%。

  這也與國內疫情分布基本一致。截至2019年3月7日,農業農村部公告的113起非洲豬瘟疫情(3起野豬疫情)案例中,65起發生在養殖戶中,42起發生在規;B殖場及種豬場。其中,萬頭以上大型規;B殖場僅發生6起。

  其次,從疫情傳播途徑來看,根據俄羅斯的經驗,非洲豬瘟主要是由于長途運輸以及飼喂泔水引發傳染。2008-2012年,俄羅斯共發現284起非洲豬瘟。其中,因為運輸過程中的接觸所引發的感染有108起,占比38%,飼喂泔水導致的感染有100起,占比35%,是最主要的兩大傳染途徑。

  根據農業農村部2018年11月23日在就非洲豬瘟防控工作有關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上披露的信息,截至11月23日,國內因非洲豬瘟共撲殺60余萬頭生豬。在已查明疫源的68起家豬疫情中,生豬跨區域調運、餐余食品飼喂、人員與車輛帶毒是最主要的三種傳播路徑。

  1.2.非洲豬瘟疫情防控壓力大

  由于目前非洲豬瘟仍舊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因此,非洲豬瘟防控體系的建設就上升到關系養殖場(戶)生死存亡的高度。

  理論上,“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群體”是傳染病防控三要素。在目前缺乏疫苗、獸藥的前提下,產業在疫病防控上能夠下力氣的就是前兩項,即控制傳染源與切斷傳播途徑。因此,各家的防控實踐,也主要是通過控制飼料、車輛及人員往來來降低乃至杜絕病毒傳染的概率。

  例如,廣西楊翔在2019年初提出了非洲豬瘟防控五法“不動豬,加熱料,卡住車,守住人,老鼠蒼蠅一起防”的防非五策。具體而言,

  1、不動豬:通過停止外部引種、加強豬精管控監測、建立中轉站買豬、確保豬只隔離等方式,做到外部不要調豬,內部不要動豬;不吃料的異常豬,無害化處理,減少傳播。

  2、加熱料:針對非洲豬瘟不耐高溫的特點,使用烘干玉米等安全原料,使用高溫調制工藝,延長調制時間。飼料要經過85℃3分鐘的高溫制粒,制粒后進行85℃悶罐處理3分鐘以上。使用包裝料的豬場,需要裝料塔,并且飼料進場之后,也要熏蒸。

  3、卡住車:建立洗消中心和中轉站,專車專用,嚴格執行各項清洗程序和制度。例如,拉料車不得進入生產區,經二級洗消后方可用場內專車對接放入熏蒸消毒房;淘汰豬車,淘汰豬要么埋了,要么到中轉站,再由干凈的車往外拉(不是專門拉豬的車);內部小車不進入豬場,經二級洗消后放在豬場外面;送物品的車,不得進入生產區,經二級洗消后方可用場內專車對接物品放入熏蒸消毒房。

  4、守住人:對各豬場、生產廠區實行封閉式管理,劃分生活區、隔離區、生產區。與員工充分溝通,避免不必要的出場;員工物品放在隔離區,除電腦(不含包)、手機、眼鏡通過消毒、臭氧進入,其他物品都不準許入場,衣服需通過消毒藥浸泡,洗滌烘干再帶入;所有熟食均不能帶入生產區,每天食物由廚房統一配送。進入生產區的所有物品需要經2次消毒,全進全出,分門別類。

  同樣,牧原在2019年河南省養豬行業協會主辦的非洲豬瘟防控國際交流會上也分享了公司非洲豬瘟防控經驗,其中,飼料與來往車輛,則是非瘟防控的重中之重。

  2.危中有機,非洲豬瘟加速產業升級

  2.1.對養殖個體影響如何?技術壁壘的大幅提升!

  目前的疫病防控舉措,無非是從格局車流、物流、人流的流動入手。從具體的防控體系建設措施上看,規;B殖場,尤其是大型養殖集團,較散養戶更具有防控優勢。

  例如,車流方面,為了杜絕車輛感染,養殖場可以建設中轉站及二級洗消中心,可以自己購置汽車專車專用;物流方面,為了降低飼料原糧的傳染風險,則利用自產飼料的優勢對飼料進行高溫制粒及悶罐熏蒸;為防止種豬流動帶來的傳染風險,憑借自身育種體系的建設,減少對外引種、外購仔豬等豬只流動。人流方面,依靠自身的技術廠長解決豬場的疾病問題,而不需要流動的外部獸醫人員幫忙解決問題。

  而這些舉措,很多是個體養殖戶,乃至不少中小規;B殖場都無法做到的。就算能夠做到,但能不能執行并堅持下去,同樣是對行業管理水平的一項新的挑戰。

  雖說非洲豬瘟不問豬場大小,專挑安全隱患和漏洞,但如果有隱患卻無法解決,那就必然意味著相對高風險。從管理能力來看,我們認為,非洲豬瘟疫情風險最大的是將養殖作為兼職的散養戶。這類養殖戶,不僅不少仍在使用泔水飼喂,而且其兼職特性也注定了無法做到最大限度的人流物流隔離,是受非洲豬瘟疫情沖擊最大的群體。即無法適應現代半封閉式工業化養殖模式的傳統養殖戶,是最先被市場所淘汰的。

  其次,對于中小規;B殖場而言,雖然能夠做到基本的封閉半封閉養殖體系,但是像大型養殖集團那樣能完善的洗消、隔離、飼料防控體系,也是力有不逮。甚至包括一些大型養殖場,雖然能夠建立嚴密的防控體系,但能不能長期堅持執行,同樣是對其管理水平的一項嚴峻挑戰。

  因此,我們認為,此次非洲豬瘟帶來的不僅是行業的恐慌與產能的去化,更為重要的是,它將進一步提升產業的進入門檻,尤其是技術門檻,無法適應現代高強度疫病防控體系的養殖場,不論大小,均面臨嚴峻的生存危機。

  2.2.對養殖區域影響如何?“南豬北養”趨勢暫緩!

  一直以來,國內生豬養殖業一直存在產區與銷區之分。隨著養殖規;陌l展,過去幾年,國內生豬養殖行業呈現出一個明顯的“南豬北養”的趨勢。具體表現在以河南、山東為代表的主產區其生豬養殖出欄量占全國生豬出欄量的比例在逐步提升。尤其是2016年起,東北三省在全國生豬出欄的占比開始有明顯提升。

  這主要是因為從2015年起,養殖環保政策收緊,養殖產能加速從南方向北方轉移。

  2015年4月,國務院《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首次提出,2017年底前關閉或搬遷禁養區內的畜禽養殖場(小區)和養殖專業戶,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提前一年完成。隨后,11月,農業部發布《關于促進南方水網地區生豬養殖布局調整優化的指導意見》,明確南方四大水網地區生豬養殖的不同發展任務。2016年4月,農業部在《全國生豬生產發展規劃(2016-2020)》中,將全國劃分為限制發展區、潛力發展區、重點發展區、適度發展區,并明確不同地區的發展任務。10月,農業部、環保部聯合發文《畜禽養殖禁養區劃定技術指南》,確定禁養區的劃分依據。2016年11月,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再次強調,在2017年底前,各地區依法關閉或搬遷禁養區內的畜禽養殖場(小區)和養殖專業戶。

  隨著2017年關停期限的過去,環保對于養殖場(養殖小區)的關停壓力似乎有所緩解。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進入2018年,環保政策并沒有顯著放松的跡象。如果說2017年,環保政策的收緊,更多的是加速供給的退出,影響最大的是行業的減量。那么,從2018年起,環保政策更多的是抬高行業進入門檻,影響更大的是行業的增量。

  根據農業部所做出的全國生豬發展規劃(2016-2020),南方除了西南地區以外,華中、華南、華東等省均被劃為約束發展區。而華北、西南、東北等地,則被劃為潛力增長區及重點發展區。隨著禁限養區環保關停工作的開展,環保壓力巨大的華中、華南、華東一代的生豬養殖,則加速向具備飼料原料成本優勢的華北、東北轉移,尤其是東北,更是成為各大養殖集團重點布局的方向,進一步加速了國內“南豬北養”的趨勢。

  但是,隨著當前非洲豬瘟疫情的出現,我們預計將極大的暫緩這一趨勢。

  首先,產銷分離的模式不利于疫情防控。國內本身就存在產銷區的差別,因而需要大范圍的進行生豬調運。環保限產之后,養殖產能加速向北方轉移,更是加劇了南北產銷區生豬調運的需求。而車輛運輸,正是非洲豬瘟疫情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這也是為何非洲豬瘟發生之后,農業農村部迅速叫停國內生豬調運的主要原因。但單純叫停生豬調運,打破了國內生豬流通市場的均衡,產銷區之間出現極大的供求扭曲。即產區生豬賣不出去,價格深度虧損,而銷區生豬調不進來,養殖暴利的尷尬局面。

  基于現實矛盾,一方面,養殖集團需要反思過去幾年基于產區土地、環保資源為中心的布局戰略,重新調整自身的布局,放緩在北方主產區的產能建設,適度加強在南方的養殖規劃。例如,東北地區本來是溫氏股份的布局方向之一。非洲豬瘟疫情發生之后,公司即表示在東北地區的養殖規?傮w以維持現狀為主。在禁止跨省調運下,公司也將會適當調低產量。

  另一方面,政策導向也將開始發生改變。一方面,隨著疫情防控與保障豬肉供應之間的矛盾逐漸凸顯,環保政策不得不做出讓步。為了保障市場正常供應,我們預計,南方水網地區的環保政策將從此前的一刀切式關停逐步向在滿足環保要求的前提上鼓勵發展,適當增強銷區的自我供給能力。另一方面,為了控制疫情傳播,政策上可能將采取區域聯防聯控的方式,每一個聯防聯控區域中既包含產區也包含銷區,將大范圍的生豬長途運輸變成區域間調運,一定程度上降低生豬調運對疫情防控的巨大壓力。2019年3月7日,廣東、福建、江西、湖南、廣西、海南六省正式建立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區域化防控聯席制度。目的即在規范生豬及其產品的調運監管以及保障區域內生豬產銷平衡。

  其次,北方,主要是東北地區還未能建立完備的疫情防控體系。東北地區養殖規;,起步較晚。例如,年出欄生豬1-49頭的養殖戶數量,東北三省占全國同等出欄規模的比例差不多在2013、2014年達到頂峰,然后回落。而養殖規;^快的河南,其同等規模的養殖戶數量在全國的比例則一直在下降。49-100頭規模的養殖結構也呈現同樣的模式。

  從數據上看,東北地區相對于全國的規;M程是從2013-2014年才開始加速的。起步時間晚,意味著不論是政府還是養殖戶,在生豬產業經營,尤其是疫病防控、應對領域的經驗積累相對較少。而近10多年來,國內比較嚴重的重大疫病,只有2006-07年的藍耳病,2011年的仔豬腹瀉病,2011年之后就再無重大疫情出現。因此,若養殖經驗只有5-6年,雖然經歷了豬價周期的波動,但是對于疫情防控經驗必然缺少足夠感受。因此,驟然加速的“南豬北養”進程,在一定程度上讓當地的疫病防控體系出現破綻。這也是為何非洲豬瘟傳入國內之后,東北受影響程度較重的一個重要原因。

  總之,不論是從企業自身投資選擇,還是從政府政策引導上看,隨著非洲豬瘟疫情的出現,過去幾年推動“南豬北養”的因素在減弱,“南豬北養”的趨勢大概率將會放緩。

  2.3.對養殖模式影響如何?模式需要全面升級!

  2.3.1.養殖模式規劃:封閉及分散養殖,降低疫情傳播風險

  在非洲豬瘟常態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控制成本,將讓位于如何更有效的防范疫情,成為所有經營者需要首先考慮的問題,這也將帶來產業一系列的變革與升級。

  首當其沖的就是該如何規劃自己的經營模式。目前,行業主流的經營是“公司+農戶”與自繁自養。

  我們曾在《生豬生豬養殖分析框架之三——產業結構如何變遷?》中指出,“公司+農戶”模式符合環保、社會化服務、扶貧等政策引導方向,投資規模較自繁自養模式小,符合商業擴張邏輯,并且已經被國外龍頭企業史密斯菲爾德證明其可行性,將是未來國內生豬養殖模式的主流模式。而從疫病防控角度出發,單就經營模式而言,我們認為,“公司+農戶”的封閉及分散經營,更有利于疫情的防控。

  對于大型規;B殖場而言,由于單一豬場養殖規模大,生豬對外銷售頻繁,每月甚至每周都需要對外銷售生豬,人員車輛來往密集,感染疫情的風險反而較高。例如,一個年出欄10萬頭的養殖場,假設平均出欄,每輛運豬車能夠容納150頭生豬,則其每周僅生豬銷售就需要13輛(次)車輛往來。而運豬車由于頻繁接觸各個養殖場,正是最重要的病毒攜帶群。更為重要的是,一旦出現防控漏洞,不論是疫情感染下對疫點的撲殺還是疑似疫情下的清廠式出欄,均將對養殖場造成重大損失。

  在此前的行業報告中我們指出,“公司+農戶”雖然是未來產業發展的主流,但是其仍有兩大不可克服的弊端。一是其對企業的管理能力要求要遠高于自繁自養模式,二是其生產效率要低于自繁自養模式。這本質上均是源自于農戶的小規模經營模式。但自繁自養的重資產屬性意味著極度依賴于持續的外部融資,因此,從生產效率和資金籌措角度出發,“公司+農戶”與自繁自養模式殊途同歸,行業最優解將是“公司+規;B殖場”。若從疫情防控角度出發,也會發現,非洲豬瘟疫情的出現,更是將推動行業加速向“公司+規;B殖場(家庭農場)”的方向進行升級。具體而言:

  在 “公司+農戶(家庭農場)”模式下,首先,合作農戶是依托于養殖集團的防疫體系,能夠充分利用養殖集團提供的防控體系便利。其次,根據生豬生長特性,育肥只需要5-6個月,因此,從事育肥的合作農戶只要5-6個月就可以完成一個養殖周期,完全可以做到封閉養殖。只要管理好,做到“全進全出”和完全封閉養殖,就可以大幅降低感染概率。

  對養殖場而言,一方面,通過育肥環節外包,減少了與外界車輛的接觸,降低了感染風險。另一方面,育肥環節通過農戶養殖實現相對分散分布,意味著即使合作農戶出現疫情,對養殖場整體出欄的影響也相對較小。

  一方面,對于自繁自養的大型養殖集團而言,單體數十萬頭規模的大型養殖場,則必然在養殖風險的分散上存在劣勢。因此,我們認為,對于自繁自養模式下的大型養殖集團而言,應該適當的降低養殖場養殖規模。如唐人神(002567),公司雖然采用自繁自養模式,但在具體經豬場建設上,則是“1+5”的養殖場結構。即以1個萬頭母豬場帶動5個萬頭育肥場。這種經營結構,有點類似于“公司+農戶”,將仔豬生產與生豬育肥相分離,并將育肥階段的生產規模分散化,降低疫病防控壓力。

  另一方面,對“公司+農戶”模式而言,企業需要做的,是幫助合作農戶建立起完整嚴密的防控體系。若合作農戶規模過小,無疑將大幅提升公司的管理成本,乃至提高出現管理漏洞的概率。一般而言,有一定規模的家庭農場,其從事養殖的時間相對較長,疫病防控意識較高,能更有效的配合及融入公司的防控體系,降低疫病發生的概率。

  總之,隨著非洲豬瘟疫情的常態化,從疫情防控角度,不論是“公司+農戶”還是自繁自養模式,都需要進行模式升級,前者需要持續擴大合作農戶規模,后者需要育肥階段的分散化養殖,最終,殊途同歸,“公司+家庭農場(規;B殖場)”是行業的最優解。

  2.3.2.養殖技術、管理體系也將經歷新一輪創新與升級

  如前文所述,不論是從非洲豬瘟病毒的傳播路徑還是從防控體系的建設能力上看,相較于散養戶,大型養殖集團更具備防控優勢。至于優勢能不能轉化為實際效果,則取決于企業自身的執行及管理能力。因此,這是對公司整體經營思路與理念的升級。

  例如,非洲豬瘟疫情的防控,關鍵在于能夠長期堅決堅持落地執行,及時消滅安全隱患。而單純依賴養殖員工的工作主動性,難免時間一長就容易出現懈怠。因此,一方面需要強化企業的分享文化,用充分的激勵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各類智能化、信息化設備、系統的應用,以精細化的系統管理來查疏堵漏。

  又例如,目前的防控體系是基于現有的養殖場環境而建立的。而當前的養殖場建設是基于降低成本、滿足環保要求的思路。但是在非洲豬瘟常態化下,養殖場的建設就需要將疫病防控體系的建設給考慮在內。這樣,養豬場的設計就需要進一步的完善。

  2.4.對豬周期有何影響?豬價漲幅更高,持續時間更長!

  2.4.1.藍耳疫情,帶來超長豬周期

  2006年5月以來,江西鄱陽湖周邊許多豬場突然暴發藍耳病。初期大多發生在外購仔豬育肥、不養母豬的豬場,后蔓延到自繁自養豬場。由于當時多疫情認識不足(07年才正式確診)、無害化處理意識缺失,生豬和肉品流動并未受到限制,導致該病傳播速度很快,7月底8月初開始陸續在江西、湖南、廣東、湖北、安徽、江蘇、浙江等地暴發,隨后傳至我國絕大部分養豬地區。據中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官方報道,具不完全統計浙江、湖南、湖北、江西、天津、安徽、江蘇、內蒙古8個省2006年發病初期至9月,發病豬生豬數量為212萬頭,至少有40萬頭豬死亡,到2006年底發病生豬達到379.8萬頭,死亡99.8萬頭。

  2007年1月農業部最終確定病因,并命名為“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同時疫苗的研發和生產也在加緊推進,到2007年5月疫苗開始生產并在全國投入使用,疫情也因此得到有效控制。根據農業農村部的數據,2007年1-5月,全國有22個省份先后發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疫情,發病豬4.59萬頭,死亡1.86萬頭,撲殺0.58萬頭;截止2017年12月9日,共有26個省份的310個縣市發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疫情,發病豬31.26萬頭,死亡8.21萬頭,發病和死亡數比2006年減少90%以上。

  而隨著藍耳疫情的出現,國內迎來了一輪超級大周期。2006年開始的那輪豬價上漲周期,以月度均價衡量,從2006年的5月開始持續上漲至2008年3月份,歷時22個月,豬價更是從5.96元/公斤上漲至17.38元/公斤,漲幅高達191.61%,持續時間及漲幅均為20年來之最。

  2.4.2.本輪周期豬價漲幅有望更高,持續時間更長

  從當前情況來看,我們認為,非洲豬瘟的影響大概率會超過藍耳。1)當前產業的養殖密度高于06年藍耳病時期;2)非洲豬瘟的病毒亞型多,變異快,傳播渠道多且更難控制;3)非洲豬瘟疫苗研發難度更大。

  因此,我們認為,在疫苗出現之前,非洲豬瘟將極大的改變養殖戶的風險收益比,導致養殖戶的補欄積極性不足。在疫情持續存在的背景下,地方性的限運政策大概率也將長期存在,從而會導致在未來豬價上漲之后,養殖戶的補欄積極性大概率低于以往周期,從而導致本輪周期上漲時間持續的更長。具體而言:

  1、周期高點:過去幾輪周期中,國內生豬價格的不斷在上漲中創了新高,而且2006年以來的三輪豬價上漲周期中,豬價從底部算起漲幅均在100%左右甚至更高。尤其是2006年有藍耳疫情所點燃的豬價上漲周期,以月度均價衡量的價格漲幅更是高達191%!充分體現了疫情沖擊之下,生豬價格供求失衡下的價格彈性。目前,歷史豬價高點為2016年的6月份,達到約21元/公斤的高價。本輪周期中,受豬產能去化程度更深,預計高點將達到25元/公斤,部分地區甚至將超30元/公斤。

  2、上漲持續時間:歷史來看豬價上漲持續時間在1-2年,2006年在藍耳病的影響下持續22個月。而沒有嚴重疫情擾動的2010年和2014年的上漲則17個月和25個月。預計在非洲豬瘟的影響下,行業補欄能力及生產能力將持續受到影響,由此延緩產能恢復節奏,預計本輪周期上漲時間將持續2-3年。

  2.5.對產業結構有何影響?行業集中度加速提高,產業剩者為王!

  每次疫情都是對行業第一次洗禮。2006年那場高熱病疫情,也帶來了養殖結構的改變。

  最核心的在于中小規模場由于防范能力較弱而大量退出,中大規模場則依托其防疫優勢乘機擴張,養豬產業的規;M程在2006年藍耳病之后顯著加速。

  從數據來看,年出欄量50-100頭的小規模場在2002-2006年快速擴張,僅四年的時間數量就增加了一倍,但是06年藍耳病爆發之后,2007年的數量出現了小幅下滑,減少了4100戶,此后小規模場的增速也大幅放緩。而2006年之后,具有防疫優勢的中大規模場和大規模場的數量則開始加速提升,2007和2008年更是這10多年來最高增速。該兩組數據的對比反映出2006年的藍耳病提高了生豬產業的養殖壁壘,導致了產業的規;M程加速。

  那么,面對此次非洲豬瘟,什么類型的企業才能活下來,成為最后的勝者呢?我們認為,在產業剩者為王的格局下,應該重點關注養殖企業的抗打擊能力以及生產恢復能力。具體表現四個方面:1、養殖模式:“公司+農戶”相對優于“自繁自養”;2、生產基地布局是否分散?3、補欄能力:包括公司的種豬存欄布局及規模。4、融資能力。

  養殖模式前文已有闡述,不再贅述,對于后面三點,具體而言:

  1、生產基地布局:抗風險能力上,除了公司自身的防控體系建設外,生產基地及產能布局也非常的重要。一方面,若產能分布集中在疫情嚴重省份,則感染幾率就相對較高。尤其是北方產區養殖密度高,更容易出現病毒攜帶者交叉感染傳播的現象。另一方面,疫情多發地區,不僅生豬調運,甚至包括仔豬、種豬調運都容易受到政策干擾。當前從中央層面已經大幅放松生豬調運的限制,但是預計部分地區的地方政府在執行上仍將延續相對嚴格的把控力度。這就給基于產區布局而非銷區布局的企業帶來生產及銷售上的壓力。因此,只有產能分布分散,且生產基地并非疫情嚴重省份的企業,其受非洲豬瘟疫情的影響就越小。

  2、補欄能力:企業的補欄能力受種豬群規模及布局的影響。當疫情出現在自身生產基地附近時,有些大型養殖場為了防范風險,會對疫點附近的養殖場進行清廠式出欄,以避免風險與潛在損失。甚至是個別豬場出現了非洲豬瘟而不得不進行集中撲殺的情況出現時,只要擁有足夠的后備乃至核心種豬群,也能保證通過在其他非疫區通過釋放自身種群產能而使得自身整體生產能力不受太大沖擊。不至于出現豬價漲了,而自己卻沒豬的尷尬局面。而且,由于當前種豬調運也并不完全通暢,相對分散的核心種群布局,也能保證公司的補欄恢復能力。后備種群規模越龐大、分布越分散的企業,其補欄及生產恢復能力就越強。

  3、融資能力:生豬養殖是重資產行業,企業的生存和擴張需要有足夠的資金儲備及融資能力。在最差的情況下,若企業因非洲豬瘟疫情而損失慘重,但足夠的財務寬松度,是讓企業保留元氣,浴火重生的最后依仗。

  3.行情已經演繹到哪一步?

  3.1.如何看待當前的豬價周期位置?

  3.1.1.非洲豬瘟之下,本輪周期產能去化幾何?

  2018年8月非洲豬瘟發生以來,共有四種力量導致行業產能在加速去化:1、疫情導致的死亡和恐慌性的退出;2、限運政策導致的補欄受限;3、限運政策導致的主產區產能過剩,豬價過低而出現深度虧損;4、局部地區仍存在的環保拆遷。幾大因素的綜合作用導致2018年四季度以來,行業產能加速去化。

  從農業農村部披露的能繁母豬存欄數據來看,環比變化率可以反映出產能去化的劇烈程度。與上一輪周期對比來看,2018年二季度開始,能繁母豬的環比變化率可以大幅走低,可對比2014年的二季度;2018年10月份開始第二輪的環比變化率大幅降低,可類比2014年10月份之后的產能去化。但是,2018年10月份后的產能去化,由于受到疫情和限運政策的干擾,產能去化的幅度大大高于上一輪。2019年1月,能繁母豬存欄的環比變化率為-3.56%,創近10年來的單月環比最大跌幅。

  按照當前趨勢來看,一方面疫情短期還難以根除;另一方面,由于疫情的存在,限運政策在各地雖然有不同程度的放松,但還將長期存在;這都將進一步導致行業的產能去化,預計未來幾個月,行業產能仍將持續去化。

  根據農業農村部數據,截止2019年1月底,全國能繁母豬存欄同比累計下降達14.75%!

  根據我們的分省測算:東三省、河南、山東、江蘇等地,要么疫情較為嚴重,要么存在大量恐慌式清廠銷售,其產能去化幅度也最為嚴重,預計產能去化幅度在25%-30%。我們對全國12個省的產能去化進行了測算,具體如下表所示:該12個省產能占比全國比重為66.45%,其產能去化導致的全國產能去化的幅度約11.06%,考慮到剩下的33.55%的區域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產能去化,我們預計目前來看,全國產能去化大概率在15%以上。

  豬肉是最終消費品,是供求格局的變化是豬價變化的根本原因。從歷史來看,豬價高低點所對應的生豬供應量高低點之間,變化幅度不過僅有6%-8%。即使考慮需求每年1%左右增長帶來的缺口擴大,也意味著,從歷史上看,當豬肉供求格局從高點回落8%-10%左右,就具備了啟動一輪豬價上行周期的基礎。

  豬肉產量=能繁母豬存欄(產能)×MSY(生產效率)×出欄體重(庫存)。由于非洲豬瘟的存在,死亡率的提升和養殖風險的增加將導致msy和出欄體重下滑,至少不會增加。因此,如果從豬肉的角度來看,豬肉產能的下滑有可能會超過能繁母豬的下滑。

  3.1.2.豬價周期性拐點已經出現,未來豬價如何演繹?

  短期來看,春節之后,豬價有所反彈,略超市場預期,我們認為原因有二:1、2018年12月底禁運放松之后,大量壓欄豬進入市場,疊加產業看空春節之后豬價行情,導致在2019年1月份大量的生豬拋售,這一方便導致1月份豬價超跌,另一方面也導致春節之后生豬供給相對不足;2、春節之后,屠宰場庫容量回落,疊加看好后市,其開始積極補庫存。

  當前來看,在1月份的大量去化之后,市場上的生豬供給大幅減少,已經漸成短缺之勢,疊加國家收儲政策的刺激,豬價周期拐點已經提前到來!預計2019年1月份的低點即為本輪周期的拐點,豬價已經進入周期上漲通道!

  3.2.如何看待當前養豬股的估值?

  3.2.1.公司的高盈利和高成長決定其估值與鋼鐵等周期股不同

  從ROE來看,養豬股的ROE明顯高于鋼鐵股和煤炭股。

  煤炭股中中國神華(601088)的盈利能力較強,其近十年的平均ROE約15%,而其當前市值對應18-19年的利潤(高盈利周期中)計算的PE約8-9倍,其本輪周期的市值高點為2018年2月的5580億,該市值對應的18-19年業績的PE約為11.8倍。

  鋼鐵股中寶鋼股份(600019)盈利能力較強,近十年平均ROE為7.74%,其當前市值對應18年和19年利潤的PE約8倍,其本輪周期的市值高點為2018年2月份的2435億,該市值對應的18-19年的業績PE約11.5倍。

  養豬股的ROE明顯高于中國神華,則其市值高點對應的周期利潤高點的PE理應更高,至少也要在10倍以上。

  此外,從成長性來看,本輪周期中,養殖股仍處于產能的快速擴張期,以2018年為例,養殖股的四大龍頭中,增速最快的天邦股份,出欄量增加了一倍多,最慢的溫氏股份出欄增速也達到17%,而中國神華和兗州煤業(600188)的產品銷售量增速僅4%。因此,從成長性的角度來看,養殖股的PE業務應當更高。

  在本輪周期中,鋼鐵股龍頭寶鋼股份漲幅約1.5倍,周期高點市值對應周期高點利潤PE約11.5倍;煤炭股龍頭中國神華漲幅約1.7倍,周期高點市值對應周期高點利潤PE約11.8倍。由于養殖豬的ROE和成長性均顯著高于鋼鐵和煤炭,因此,我們認為養豬股的周期市值高點對應周期利潤高點的PE理應也更高,大概率會超過12倍。

  3.2.2.如何看待當前養殖股的估值?

  相對于其他工業周期品,生豬養殖股的高ROE意味著更高估值。而行業的高盈利性,則源自于產業的低規;偷图卸。

  全國畜牧獸醫統計年鑒顯示,2016年,我國生豬養殖場數量約為4261萬戶,其中年出欄規模為500頭以上的豬場數量僅占0.6%。截止2017年,國內最大的生豬養殖企業溫氏集團,其1904萬頭的出欄量,市場占有率也僅2.77%。

  由于大量高成本的散養戶存在,使得以工業化生產方式為典型特征的規;B殖場存在顯著的成本優勢。成本優勢使得規;B殖場的市場競爭力遠強于散養戶。

  養殖規;l展的第一階段,本質上,就是規模場替代散養戶提高行業集中度的進程。成本優勢之下,過去10年,養殖龍頭企業享受到了超高回報。溫氏股份和牧原股份平均ROE高達30%!

  在上一輪周期中,以15年的市值(對應本輪周期的2019年)除以16年(周期高點的利潤,類似于本輪周期的2020年)的利潤,正邦科技、牧原股份和溫氏股份的PE分別為16倍、17倍和23倍;若以16年的市值高點除以16年的利潤,則正邦科技、牧原股份和溫氏股份的PE分別為19倍、14倍和和17倍?梢,在上一輪周期中,對應周期高點利潤,養殖股的PE基本在15倍以上。而當前,溫氏股份、牧原股份、正邦科技和天邦股份的市值對應20年的業績,PE分別約8倍、8倍、4倍和4倍,估值非常之低。

  此外,從頭均市值來看,對應2020年的出欄量,溫氏、牧原、正邦、天邦、唐人神、中糧肉食的頭均市值分別為5592元、6946元、3010元、2828元、2287元、1749元,而在上一輪周期以2015年的最高市值對應2016年的出欄量計算的溫氏、牧原和正邦的頭均市值分別為14121元、12444元和5973元;當前股票估值仍處于低位,我們判斷正邦、天邦等高彈性標的仍有1.5-2倍空間,溫氏、牧原等龍頭仍有50%-100%空間!

相關閱讀:

網友評論:


圖片新聞
中文字幕无码白丝袜